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

清明時節

過完了春節,第一個大節就是清明節。過去跟著長輩一年復一年的到墓園掃墓。現在是帶著後輩也一年復一年的上墳。

說實在的,每年都踏青掃墓,但對清明節的由來,自己也有點說不清楚。下面是從網上找到的一點資料,供自己參考,也供讀者參考。

清 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。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、降雨等方面的變化,所以古代人用它安排農事活動。《淮南子天文 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則清明風至。”按《嵗時百問》的说法: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净。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一到,氣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 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。故有“清明前后,點瓜種豆”、“植樹造林,莫過清明”的農諺。可见这个節氣与農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但是,清明作为節日,与纯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。節氣是我国物候变化、時令顺序的标志,而節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種纪念意义。
清明節是我国传统節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扫墓俗称上坟,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动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扫墓。
按照旧的习俗,扫墓時,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,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,再将纸钱焚化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 后叩头行礼祭拜,最后吃掉酒食回家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《清明》:“清明時節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写出了清明節的特 殊氣氛。
清明節,又叫踏青節,按阳历来说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時節,也正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時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。
直到今天,清明節祭拜祖先,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。

明清以来,有“吃清明团”、“送百虫”、“水嬉”等风俗。由于清明和“聪明”谐音,故又称“聪明節”,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。现今,清明有祭祖、扫墓、祭扫烈士墓、植樹、踏青以及吃青团子等风俗。


清明節的由来与传说

我国传统的清明節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節氣,清明一到,氣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,故有“清明前后, 種瓜種豆”。“植樹造林,莫過清明”的農諺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時節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
关于寒食,有这样一个传说:
相传春秋战国時代,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,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杀。申生的弟弟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在流 亡期间,重耳受尽了屈辱。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。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。其中一人叫介子推。有一 次,重耳饿晕了過去。介子推为了救重耳,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。十九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
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。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子 推上朝受赏封官。可是,差人去了几趟,介子推不来。晋文公只好亲去请。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時,只见大门紧闭。介子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 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。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没有找到。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點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時介子推会自 己走出来的。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。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樹已经死了。晋文 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然后安葬遗体,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樹樹洞,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。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。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樹下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節,晓谕全国,每年这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走時,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做了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樹死樹复活,绿枝千条,随风飘舞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樹,像看见了介 子推一样。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爱地掐了一下枝,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。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樹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節。
以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。他勤政清明,励精图治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
此后,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。每逢他死的那天,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。还用面粉和着枣泥,捏成燕子的模 样,用杨柳条串起来,插在门上,召唤他的灵魂,这东西叫“之推燕”(介子推亦作介之推)。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節日。每逢寒食,人们即不生 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、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每届清明,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,把柳条枝插 在房前屋后,以示怀念。

清明節习俗

清明節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 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以锻炼身体。因此,这个節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節日。

荡秋千
这是我国古代清明節习俗。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 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
蹴鞠
鞠是一種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们喜爱的一種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

踏青
又叫春游。古時叫探春、寻春等。三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我国民间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
植樹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樹的习惯。有人还把清明節叫作“植樹節”。植樹 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1979年,人大常委会规定,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樹節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放风筝
也是清明時節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每逢清明時節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,象闪烁的明星,被称为“ 神灯”。過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有關清明節掃墓的由來的另一個傳説:相傳在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,大戰好幾回合後,終於取得天下。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,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戰爭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,墓碑東倒西歪,有的斷落,有的破裂,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。

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。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,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,緊緊捏在 手上,然後向上蒼禱告說: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刮得這麼大,我將把這些小紙片,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。」說完劉 邦把紙片向空中拋,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
劉邦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,而且從此以後,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。後來民間的百姓,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。

清 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,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,春分後的十五天,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,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。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,是民 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。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,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、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,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,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。到了秦漢以後,貴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。

一般清明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:

(一)掛紙

又稱「壓紙」,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,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,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。

(二)培墓

是把祖墳修飾一下,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。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修整,然後準備一些牲禮、酒、菜、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。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,祭品有韭菜、雞蛋、魷魚、甜飯、芋、筍等。

上列資料的來源:

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taipei/tpteach/holiday/c3.htm

http://www.tl5000.com/bb/content/20051104/2005110426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