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很多年前(大概是七十年代後期吧),我還是早九晚五的上班族。有一次參加公司内部的有關年度營業計劃會議,出席的有亞洲各區的主管和營銷負責人一共十幾二十人。晚上的餐會上,也還彼此交換意見和心得。很自然的又談到營銷的問題上。提到營銷,就會講到廣告。有人就提起當時或更早期的一則很成功的香煙廣告:在殘陽下,一個牛仔,騎著一匹駿馬,面對著一大片沒有人煙也沒有一草一木的荒漠,嘴裏含了一根點燃的香煙。旁白有一低沉的聲音說:He is not afraid.這語帶雙關一句話,非常有效的凸顯這廣告的目的。有人就問,如果這則廣告詞要譯成中文,最恰當的譯文該怎麽說?有人建議譯成:“他並不害怕”,也有人說:”他不怕“比較簡潔,七嘴八舌的在“害怕”兩字前後加加減減的造詞。結果還是沒有想出一個大家滿意的譯詞。過了一會,突然有人冒出了一句:他有種。 餐桌上馬上鴉雀無聲,跟著是大家的認同讚賞。“有種”所表達的“不怕”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力量。有那種“韻味”。這個譯詞,十分貼切。
看一本中文書,只要多讀幾行,大概就可以判斷是原文或是翻譯之作。翻譯的好,讀起來很順口,很流暢。外文(主要是英文)與中文的表達方式不一樣,詞法、句子結構也不一樣是容易分辨的主要原因。但中文日益受到外文,特別是英文的影響,已經不斷的蛻變中。口語所受的衝擊最爲嚴重。以後要做這樣的判斷,恐怕變得比較困難。
口語是廣告的主要管道,作爲推銷的重要工具。多數的跨國公司是來自美、日及歐洲,要想推介給華人,就得將在其本國用的廣告及品牌譯成中文。品牌是一家商號的信譽表徵,就像我們常說的“金字招牌”無異。很多人購買東西,只認品牌,價格其次,可見這無形資產的重要並極具價值。所以把品牌譯成別國語文,更要格外小心。
翻譯品牌的經典之作莫過於“可口可樂”了,不只傳神,發音更可圈可點,真的是“音、義”皆無懈可擊。想再找第二個如此傑作,恐怕不易。有一家房產中介管理公司叫Jones Lange,譯名為“仲量行”,也真不賴。外國公司或品牌多用創辦人爲名。中譯名要嘛音譯,要嘛意譯,但也有不少合併式的:Standard & Poor這家以兩位創辦人取名的著名財務金融管理服務機構,其譯名就叫“標準普爾”。標準是意譯,普爾是音譯。
據説,世界數一數二的一家石油公司就曾化巨款,找尋一個在任何現代語文裏,都沒有含意的公司名字,結果選上了Exxon. 但後來發現,名字中間有xx, 有人稱之爲double cross(意即出賣、欺騙),還是不夠完美。這個小故事是我的一位曾在該公司工作過的朋友很多年前告訴我的,姑妄聽之。(本人對其真實性不負責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