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朋友在他的“非死不可”(facebook, 臉書或面子書)上提了個這樣的問題:為什麼要唸碩士博士?
就像家家有本難唸的“經”一般,就學攀升巔峰背後也有不少不同的原動力。在正常的情況下,想“深造”唸個碩士博士當然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,對某些學科的濃厚興趣和好奇,非徹底的了解不可,甚至終其一生繼續鑽研。今日科技的發達,人類對天文地理歷史,物理化學,醫學工程的深廣認知,是這些學術研究人員的堅持和付出得著的探索成果,功不可沒。
我有一位朋友的小孩,頂愛唸書的,他說過,如果有足夠的錢,他會一個接一個的把自己喜歡的科系全唸了。這種求知慾極其旺盛的人,恐怕也不多。
當然,為名為利才上研究所的人也不少,名字後面加上個碩士博士的頭銜是件榮譽的事,更可以光宗耀祖。不然為什麼還有人要花錢取得這個顯赫的頭銜?
也有些人,讀碩士博士是拗不過父母的堅持而唸的,父母當年無法成就大志,把這個達成“宏願”的任務就交給下一代去完成了。這類父母自小孩懂事, 就不斷的給他們洗腦,灌輸他們將來要出人頭地,學貫中西,拿個博士可以名成利就等等,定下了孩子人生的主要目標,並步步為營的全程監督,以免中途而廢。
美國在最近幾年,上研究所的學生人數也有上升的趨勢,那是因為美國的失業率一直在接近兩位數的邊緣高居不下,令很多大學畢業生一職難求,才出此“下策”,希望憑較高的學歷,可以較易被企業錄用,或者希望這段進修的期間,經濟好轉,失業率下降。
台灣還有一種怪現象:有些大學生不願離開大學環境,就“延畢”,就是延後畢業。故意少修幾個學分,拖一兩年才畢業。有的就索性唸研究所,就是不要進入社會,去面對開門七件事的生活壓力和複雜的人際關係。畢竟學校裡的環境還是單純得多,學生只要把書念好就可以了,其他的不必費心。想到在外面工作,有老闆,同事,下屬,客戶等等的錯綜關係需要調適,躲在校園裡不失為一條“退路”。
想當年唸大學時,大家都希望能趕快畢業,好出來掙錢,獨立生活,不必再靠父母養活。上面所說的台灣怪現象,是父母過於溺愛子女的惡果。台灣人稱這些人為“草莓族”,缺乏承受壓力的能耐。父母一直是他們的護身符,無論什麼事都替子女打點妥當,無微不至,所以子女們根本就不知面對問題時,如何處理和解決,任何疑難,自會有父母擋風遮雨,為他們善後。
這是題外話,但不失是更上層樓的原因之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